close
〔自由時報記者鄭鴻達/苗栗報導〕農業機械化後,已少見手工割稻,苗栗縣客家文藝協會昨天號召一群在外地的客家子弟返鄉,持鐮刀割稻「收冬」,並將稻稈「攏稈」成束曝曬,用來餵牛及當燃料,農婦們則挑著湯圓到田間慰勞,重溫早年農忙情景。
苗栗縣客家文藝協會理事長張振泉表示,務農人口漸少,他提供位在頭份鎮興隆里的稻田,讓外地年輕人回鄉割稻,使用鐮刀則展現客家農民勤勞性格。希望下一代知道長輩們過去如何收成,吃湯圓則象徵一年農事圓滿。
以傳統方式割稻、收穀粒
昨天參與割稻的客家子弟們,手持鐮刀排成一排,將纍纍的黃金稻穗拉直後割下,再收集成束,用傳統打穀機將穀粒打下、集中,從一早忙到中午,當地農婦們用扁擔挑著一桶桶客家湯圓及羊肉湯,自田埂走來,吆喝大家吃點心,充滿舊時農村的濃濃人情味。
從小在台北生活的國小學童林世偉,隨爸媽回老家體驗,與家鄉其他孩童開心奔跑、穿梭田間,並幫大人將稻穀送進打穀機。他說之前沒做過,感覺很好玩。
協會理事黎維吉說,隨著產業轉型,不少客家子弟在外地發展,漸少務農,他因為小時候有幫忙農事,很快就找回手感,割起稻來輕鬆愉快。
協會另一名理事張振垣說,農民割稻後,稻稈可用來餵牛及當燃料,也可做為肥料,農民先「攏稈」將稻稈捆束曝曬,使其乾燥,也可避免被雨水淋濕。
■ 2014年十大新聞票選開跑,快來選出你心中的十大新聞!
■ 2014年十大新聞人物票選開跑,快選出你心中的第一名!
本文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客家子弟回鄉割稻-重溫務農情-221149782.html
全站熱搜